【小颗粒,大健康】感染性生物气溶胶来源与空气传播(下)
发布时间:2022年9月21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小颗粒,大健康】
感染性生物气溶胶来源与空气传播(下)
这一期,我们主要为大家介绍:
生物气溶胶颗粒大小与传播方式和途径,生物气溶胶颗粒大小与呼吸道沉降部位,以及感染性生物气溶胶的预防措施。
1.生物气溶胶颗粒大小与传播方式和途径
感染性生物气溶胶通过三种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接触(直接或间接)传播、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病毒从感染者直接传播给易感个体(例如通过受污染的手)或通过中间物体(污染物)间接传播病毒。
病毒可以通过飞沫或气溶胶形式的空气传播。飞沫和气溶胶之间普遍接受的切割粒径为 5μm。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不会悬浮在空气中,并且在沉积到密切接触者的粘膜或环境表面之前传播不到1 m。气溶胶的沉降速度较慢,因此它们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更长,并且可以传播得更远。
2.生物气溶胶颗粒大小与呼吸道沉降部位
空气中的颗粒物将保持在空气中,直到发生沉降或被吸入。吸入后,空气中的大颗粒滞留在上呼吸道(即鼻子和鼻咽)。直径<5µm的颗粒被输送到肺,其中1-2 µm颗粒在肺泡中的滞留量最大。
接触空气传播的微生物后,对健康的最大不利影响与吸入传染性病原体有关。这些致病性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吸入可以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
图片显示了肺中吸入气溶胶的大小依赖性区域沉积和清除。其中,左侧图(a)为肺的分支结构和气溶胶的区域沉积机制。>5-10μm的大气溶胶主要沉积在鼻咽和肺部的气管支气管区域(前10代),它们的沉积受惯性撞击的影响。1~5μm的中型气溶胶主要沉积在支气道和小支气管(第11~16代)中,其控制机制是重力沉降。<1μm的小气溶胶可以渗透到肺泡区域。
3.感染性生物气溶胶的预防措施
针对环境空气中的感染性生物气溶胶(包括SARS-CoV-2)的人员防护,可以采取佩戴口罩,尽量减少手触摸周边环境物体表面,常洗手等方式。
如果在室内,还可以开窗通风,减低感染者释放的感染性生物气溶胶浓度。对于室内公共场所还可以定期进行采样紫外灯照射和消毒剂擦拭表面进行消毒。
作者简介
李劲松
现任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和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教授),中国颗粒学会专家。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生物安全、空气微生物学、生物气溶胶采样和监测技术装备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研究生物设施对环境的生物危害评价。主持2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验室生物安全项目首席专家;主编了4项国家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共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