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线上科普活动-第5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4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11月4日下午,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科协科普部支持的“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线上科普活动-第5期成功举办。

 

本系列活动邀请到了多位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冠肺炎的溯源、传播、防控、治疗、疫苗、心理健康等话题展开,旨在向社会公众普及新冠知识、分享研究进展、提供交流平台、弘扬科学精神。

 

第5期活动共邀请到了3位领域内的专家,由中国颗粒学会业务部张慧如主持,通过线上直播报告、交流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普交流盛宴。活动联合了科研云通过B站、微信视频号、百度、知乎、斗鱼等平台进行直播,同时与蔻享、邃瞳科学云、仪器信息网和分析测试百科网等多家学术平台合作同步播出。据不完全统计,本期活动吸引了近5万观众在线观看、互动。

 

活动伊始,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本期活动的第一位报告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周晓华老师

 

 

周晓华老师是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北京大学国家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系主任,国际知名生物统计学家,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生物统计及生物信息实验室主任,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疗大数据中心副主任。

 

周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医学检验与卫生经济。曾荣获美国联邦政府授予的研究生涯科学家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青,中国教育部高层次文教专家、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等荣誉称号。在国际顶尖的统计和生物统计期刊J. R. Statist. Soc. B, JASA、Biometrika等发表SCI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170余篇为第一或通信作者。先后任生物统计学顶尖期刊,Statistics in Medicine,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Theory and Method副编辑,也是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会刊,Biostatistics & Epidemiology主编。

 

 

周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病传播数学统计模型”。报告系统清晰、深入浅出地为观众们介绍了数学和统计模型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得成功的许多实例,也介绍了社区、冷链、家庭等多种传播模型。从传播模型的建立与不断调整、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到模型对于防控决策的积极意义和影响,不仅增强了大家对于疫情溯源、传播及防控的理解,也使大家充分地感受到了建模的魅力及其对于公共卫生决策的重要性,收获颇丰。

 

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热情地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基于统计数据的模型建立与调整具有滞后性的问题”、“每次发生新的传播事件,是应当优先建立新模型还是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调整”等等问题,周老师耐心地做出了解答。周老师表示,数学和统计模型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往事件及统计数据的梳理分析,更是科学的定量化的“以史为鉴”,优秀的数学统计模型具有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测和警示作用。

 

接下来,主持人简要介绍了第二位报告人,香港大学工程学院的李玉国老师

 

 

李玉国老师是香港大学建筑环境讲座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名誉教授、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在2000 年之前,他是澳大利亚CSIRO的室内空气质量首席研究科学家。他的团队发现2003年香港淘大花园非典爆发中空气传播证据,揭示2020年新冠病毒近距离吸入传播途径的机理和发现长距离空气传播的爆发证据。研究结果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和其他卫生和工程机构采纳和应用。

 

李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气候和疾病感染环境研究。现任建筑环境期刊 Indoor Air 主编。曾任国际室内空气质量学会(ISIAQ)高级会员(fellow)学会主席。2021年他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授予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研究空气传播途径和评估COVID-19流行期间病毒感染的风险方面做出了宝贵贡献”,以及 2021 Louise and Bill Holladay 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 of ASHRAE , 以表彰他“在工程或研究工作中的持续卓越表现。” 

 

 

李玉国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吸入呼出气溶胶如何成为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报告生动形象地通过可视化图标数据及动画模型,为观众们介绍了疫情中人们对新冠病毒传播的认知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介绍了病毒传播的三种主要机理(飞沫蒸发、呼出气流、通风过滤),也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经典的传染病传播情境实例例如麻将馆、餐厅、高层住宅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提出了很多热点关注问题,例如“环境气候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高层住宅的传播途径是否与建筑的结构有关”、“如何改善室内空气危机”、“从个人角度如何判断室内环境的通风条件”等等,李老师对观众们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李老师表示,虽然从个人角度很难对公共场所的通风条件做出改变,但是公众可以尽量避免进入明显感到空气“憋闷”、“有异味”的场所,以规避室内传播的风险。

 

最后,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本期活动的第三位报告人,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张荣强老师

 

 

张荣强老师是医学博士,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中医药大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及机制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际骨性关节炎协会(OARSI)会员、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卫生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药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整合医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现场流行病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任《国际肿瘤学杂志》等杂志通讯编委及多家国内外重要期刊审稿人。

 

张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重大疾病的防控策略及病因机制。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研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卫健委重点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1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张荣强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报告题目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人体主要组织的基因组学变化报告系统详尽地从介绍了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的肺上皮组织、心脏组织、嗅觉神经等重要组织的基因组学变化,通过一系列定性定量的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揭示了主要组织中基因组学变化与激活抗病毒、抗炎症等免疫功能的关系,也为观众们分析了经典中医方剂麻杏石甘汤对新冠防治作用的依据。

 

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提出了一系列关心的问题,包括“GO/KEGG是怎样的分析方法”、“PPI交互作用网络是什么”、“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的基因组学变化研究难点在哪里”、“中医方剂和中成药的异同及选用建议”等等。张老师表示,中医方剂是由富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基于患者自身状况对方剂做出相关增减的“量身定制”配方,而中成药则是市面上便于公众购买服用的普适化组分配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推荐公众使用中医方剂来防治。

 

活动结束后,主持人为提出优质问题的观众及部分提交了反馈意见的幸运观众发放了精美礼品。

 

作为“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活动的第5期,本次线上科普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期活动,既了解到了颗粒学、基因组学、环境生态学和数学统计建模等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进展,也对广泛存在的一些疑问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可谓是干货满满。

 

中国颗粒学会有幸邀请到多领域的专家参与“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线上科普,既是为科研、科普工作者和大众搭建了一架沟通的桥梁,也是激发大众科学热情、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一步。

 

”小颗粒,大健康”,与您相约相伴。思维碰撞火花,星火燎原天下。系列活动的第6期,同时也是本系列活动近期的最后一期,即将于11月8日下午2:00-5:00举办,敬请期待!

 

本系列活动的部分录屏将陆续在中国颗粒学会官方B站账号“颗粒世界”发布。如果您错过了直播或想要重温精彩内容,也可以来B站观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