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线上科普活动-第3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10月31日下午,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科协科普部支持的“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线上科普活动-第3期成功举办。
本系列活动邀请到了多位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冠肺炎的溯源、传播、防控、治疗、疫苗、心理健康等话题展开,旨在向社会公众普及新冠知识、分享研究进展、提供交流平台、弘扬科学精神。
第3期活动与前两期略有不同,是由中国颗粒学会科普品牌“小颗粒,大健康”,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品牌“物中生有”,合作推出的一期特邀专场。本场共邀请到了2位领域内的专家,由双方学会的科普负责人共同主持,通过播放提前录制的视频、专家在线交流答疑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普交流盛宴。活动联合了科研云通过B站、微信视频号、百度、知乎、斗鱼等平台进行直播,同时与蔻享、邃瞳科学云、仪器信息网等多家学术平台合作同步播出。据不完全统计,本期活动吸引了超过4万观众在线观看、互动。
活动伊始,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本期活动的第一位报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的叶盛老师。
叶盛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分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科幻创作高级培训讲师,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叶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重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及药物研发,主持有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多项。向国际蛋白质结构数据库贡献了蛋白质结构数据百余套,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40余篇。目前正在从事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工作。叶老师还业余从事科普科幻的写作和翻译,全程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病毒科普专题节目《认识病毒,科学防控》的策划和撰稿,并作为唯一的固定嘉宾参与了全部五期的录制。
叶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病毒——静止的生命碎片”。报告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梳理了人类认知病毒、研究病毒、与病毒斗争的历史、科学仪器的发展史等,介绍了许多生物学基础概念,还引入了许多哲学概念,使人感受到理性的艺术、科学的魅力。叶老师表示,生命的特征在于“流动”,正如“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也无法两次观测到同一个细胞。
互动交流环节,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主要辨析特征”、“细胞内的秩序是靠什么来指挥、细胞有生物钟吗”、“病毒怎么利用自身微小的基因组来’劫持’细胞”等等,叶老师一一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接下来,主持人简要介绍了第二位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康老师。
王康老师于202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基金项目资助,加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目前为副研究员。
王老师主要从事病毒入侵机制与中和机理的分子机制研究,为包括小RNA病毒、疱疹病毒和冠状病毒等在内的能够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病原体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治理论基础,已经以一作或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及《Cell Discovery》等杂志发表4篇论文;并取得了一项专利授权且成功实现转化。
王康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病毒与疫苗”。报告不仅通俗易懂地为大众介绍了疫苗的概念、类别、原理、生产、发展历程、效果评价等等实用概念,更是从一名一线病毒及疫苗研究者的角度,用科学的实证鼓励大家要有“疫情终将过去”的信心,呼吁大家积极响应配合防控措施、疫苗接种措施。
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热情地提出了许多关心的问题,例如“生物体应对病毒和细菌在免疫机制上的区别”、“人类能否根除病毒”、“减毒和灭活是怎么实现的”、“疫苗的保质方法有什么讲究”、“不同种疫苗是否可以混种”、“哪种疫苗效果更好”、“加强针的原理和意义”等等,王老师为观众们进行了悉心讲解。
活动结束后,主持人为提出优质问题的观众及部分提交了反馈意见的幸运观众发放了精美礼品。
作为“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活动的第3期,本次线上科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期活动,观众们既了解到了一系列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进展,也对广泛存在的一些疑问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可谓是满载而归。
中国颗粒学会有幸邀请到多领域的专家参与“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线上科普,既是为科研、科普工作者和大众搭建了一架沟通的桥梁,也是激发大众科学热情、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一步。
”小颗粒,大健康”,与您相约相伴。思维碰撞火花,星火燎原天下。系列活动的第4期即将于11月2日下午3-6点举办,敬请期待!
本系列活动的部分录屏将会陆续在中国颗粒学会官方B站账号“颗粒世界”发布。如果您错过了直播或想要重温精彩内容,也可以来B站观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