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线上科普活动-第2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10月26日下午,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科协科普部支持的“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线上科普活动-第2期成功举办。

 

本系列活动邀请到了多位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冠肺炎的溯源、传播、防控、治疗、疫苗、心理健康等话题展开,旨在向社会公众普及新冠知识、分享研究进展、提供交流平台、弘扬科学精神。

 

第2期活动共邀请到了4位领域内的专家,由中国颗粒学会业务部张慧如主持,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普交流盛宴。活动联合了科研云通过B站、微信视频号、百度、知乎、斗鱼等平台进行直播,同时与蔻享、邃瞳科学云、仪器信息网等多家学术平台合作同步播出。据不完全统计,本期活动吸引了超过3万观众在线观看、互动。

 

活动伊始,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本期活动的第一位报告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郑祥老师

 

 

郑祥教授是致力于公共卫生安全、膜分离技术与环保产业宏观战略的专家,他是全国膜分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也是中文核心期刊《膜科学与技术》《工业水处理》、《水处理技术》的编委。他于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6年入选环境保护部“青年拔尖人才”,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部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水及其污泥、疫情粪便处理处置工作组”专家。已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编写的《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系列研究报告,受到学术界、产业界与金融界的高度评价。

 

 

郑祥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微生物与我们的亲密接触——新冠病毒与流行病”,报告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到病毒入侵人体、复制繁殖的机理,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微生物、传染病等一系列概念,以及微生物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提出疑问,新冠病毒的活跃程度是否与环境温度有直接关联,郑老师表示这种关联性学术界尚且存在争论,专家学者们也还在进行相关研究。大家在防控方面还是不可掉以轻心,无论是春夏秋冬,尤其当前秋冬季节更替之时身体抵抗力下降,更要警惕疫情的反复。只有始终保持对疫情的关注,积极配合防控措施,才能不被“狡猾”的病毒“趁虚而入”。

 

接下来,主持人简要介绍了第二位报告人,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灿老师

 

 

王灿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微生物。他入选了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得第三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担任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在介气微生物利用与控制领域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实现了技术转化,并进行了工程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度“首创水星奖”等奖项。

 

 

王灿老师的报告题目是“新型冠状病毒与生物气溶胶”。报告为大家介绍了气溶胶的定义、特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类研究气溶胶的历史和技术手段等丰富的内容,还提出解释了病毒在紫外消毒后“复活“的现象及机理,令人耳目一新。

 

观众们热切地提出了许多关心的问题,包括利用生物气溶胶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及技术难点、大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气溶胶的健康危害等,王老师一一做了耐心的解答。关于日常生活中消毒产品的使用问题,王老师表示,大家应当理性选用、注意用量,消毒产品如果盲目使用、过量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过犹不及。

 

随后,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第三位报告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吴一波老师

 

 

吴老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健康科普理论与实践。他担任中国家庭报社(隶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Psychosomatic Medicine Research(心身医学研究)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辟谣平台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专委会青年学组组长、科普教育专委会学术秘书,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委员,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副秘书长。他主持或参与了40余项科研课题(含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Vaccine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学术/科普著作9部,曾获得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

 

 

吴老师在10月19日的直播中也为大家进行了线上报告,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次他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报告,题目是“新冠背景下的健康科普创作:从理论模型到实践探索”,同样精彩纷呈。报告从一名专业科普工作者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科普创作的要点,讲解了科普创作时的逻辑与思路,团队科普及辟谣工作的进展,用许多大家都熟悉的身边实例,生动地分析了谣言传播的特点及辟谣工作的难点等等。

 

互动环节,吴老师悉心解答了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新闻传播与新冠传播之间有哪些异同点?为什么谣言的传播往往比辟谣要迅速、容易的多?吴老师表示,新闻传播与新冠传播是两个不同领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辟谣工作的开展难度比大众想象的可能还要高,增加公众对谣言的判断力任重而道远,也是从另一方面印证、肯定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最后,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了本期活动的第四位报告人,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的黄渊余老师

 

 

黄渊余老师是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的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研究兴趣主要围绕核酸技术与药物/疫苗展开。以通讯/第一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no Lett、Nano Today、Adv Funct Mater等发表论文40余篇,IF>10论文20余篇;共发表论文70余篇,撰写10部专著章节,申请12件专利,含多国授权PCT专利2件、在申请PCT专利1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获得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未来之星”奖(2019)等荣誉。他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秘书长,另多个学会理事或委员;是Exploration副主编(Wiley出版)、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

 

 

黄渊余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报告题目是“新兴前沿的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技术”,报告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抗病毒药物、疫苗的原理、研发、制备,及病毒疾病的检测诊断技术,既让大家了解到了新兴前沿的技术进展,也使大家对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提出了许多关心的问题,包括哪种疫苗效果好,打加强针的意义,以及应急审批、临床试验周期缩短的药物和疫苗是否会有安全性问题,等等。黄老师表示,疫苗的实际效果因人而异,大家可以根据不同剂型疫苗的特点来选用疫苗。即便是应急审批通过的药物和疫苗,也都是经过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的,大家无需过度担忧、因审批周期缩短而拒绝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活动结束后,主持人为提出优质问题的观众及部分提交了反馈意见的幸运观众发放了精美礼品。

 

作为“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系列活动的第2期,本次线上科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期活动,观众们既了解到了颗粒学、微生物学、气溶胶、疾病防治技术等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进展,也对广泛存在的一些疑问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可谓是获益匪浅。

 

中国颗粒学会有幸邀请到多领域的专家参与“小颗粒,大健康”新冠肺炎主题线上科普,既是为科研、科普工作者和大众搭建了一架沟通的桥梁,也是激发大众科学热情、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一步。

 

”小颗粒,大健康”,与您相约相伴。思维碰撞火花,星火燎原天下。系列活动的第3期即将于10月31日下午2-4点举办,敬请期待!

 

本系列活动的录屏将会陆续在中国颗粒学会官方B站账号“颗粒世界”发布。如果您错过了直播或想要重温精彩内容,也可以来B站观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