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论坛:颗粒及多相流模拟与过程测量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2日 来源:2021年未来颗粒前沿论坛
组织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论坛召集人:李水清、王军武、许传龙、刘道银、鲁波娜、王帅
论坛简介:主要针对颗粒及多相流系统模拟和测量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除了学术报告外,还设立了Panel discussion和专家点评环节,针对模拟和测量的交互验证以及如何取长补短和有机结合等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凝练颗粒及多相流系统的研究方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促生新的研究点的产生,并有效推动模拟和测量研究人员的多方合作,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颗粒多相流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Panel discussion主题:实验与模拟融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主持人:葛蔚,许传龙
主持人:葛蔚,许传龙
更精确可信的实验与计算手段是颗粒学界和产业界永恒的追求,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难以完整揭示颗粒系统的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实验与模拟的取长补短和有机结合提供了广阔前景。这次专题研讨会(Panel Discussion)旨在汇聚多方观点,促进交流互鉴,推动合作集成,催化颗粒实验与计算研究的融合发展。欢迎各位同仁踊跃参加。

主题报告人:

蓝兴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个人简介:蓝兴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会青年理事。主要从事石油加工、多相反应工程、反应器设计与优化、工业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3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
报告题目: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报告简介:设计搭建了一套高20 m的气固循环流化床冷模实验装置,在很宽的操作范围内实现了稳定的高密度操作,揭示了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形成机制及条件,系统研究了床层压力、颗粒浓度与速度的分布和发展情况,以及颗粒聚团静态及动态特性;进一步建立了适合高密度流化床的气固流动模拟方法,对所搭建的装置进行全回路模拟研究,考察了操作条件和装置结构对循环流化床系统流动特性的影响;揭示了HDCFB反应器特性,及其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质高效转化、二氧化碳捕集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刘道银
东南大学
个人简介:刘道银,男,博士,东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相流数值模拟,微纳米颗粒动力学,流化床燃烧等领域研究,发展了耦合流动和反应的颗粒尺度的流化床燃烧模型、耦合纳米颗粒生长和团聚的气固流动的模拟方法。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以及10余项企事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被引用1000余次。承担传热学、燃烧学、计算流体力学的教学。参与编写《燃烧学基础》教材。培养硕士10余名,博士2名,其中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报告题目:纳米颗粒流化床中聚团多级分形结构与运动特性
报告简介:流态化技术对纳米颗粒规模化处理具有优势。纳米颗粒以松散聚团的形式流化,聚团是影响流化的关键。本报告介绍纳米颗粒粘性、聚团结构、流化特性以及它们内在关联的研究,实验采用了原子力显微镜、聚团图像分析、流化特性测量方法,数值模拟采用了离散颗粒和双流体模型。报告对未来研究中如何充分结合实验和模拟方法提出了展望。

刘小伟
华中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刘小伟,男,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者。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SCI严格他引1500余次,3篇论文入选工程领域ESI高被引论文,3篇论文被选为《Energy & Fuels》封面文章,担任国际会议大会共同主席1次和国际期刊专辑(Special Issue)客座编辑1次。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面上项目2项和青年项目1项,参与973课题2项和重点基金项目2项,主持企业项目20余项。现任国际期刊《Cleaner 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告题目:低浓度颗粒物高精度在线测量研究与应用
报告简介:固定污染源细颗粒物排放控制,不仅需要新型、高效的颗粒物脱除技术,而且需要准确、可靠的颗粒物监测技术。申请人开展了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研究,揭示了颗粒特性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在线测量的影响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最优反演算法,开发了低浓度颗粒质量浓度在线测量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应用。

鲁波娜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鲁波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多相流反应模拟,CFD、介尺度理论、反应器优化等。其开发的双变量气固曳力被ANSYS FLUENT等主流CFD软件开发为内置选项,获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4篇入选Top cited papers,出版专著2部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图书类一等奖,参与编写中英文丛书6章节。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届过程优青等人才计划,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燃料化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主持国家级、企业委托及国际合作等项目共15项。
报告题目:复杂气固反应器的多尺度反应模拟
报告简介:在气固流化床复杂催化反应系统中,催化剂颗粒周围的微元结构与宏观操作、传递和反应间形成高维动态耦联。本研究从深入剖析微元机构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在动态微元结构量化中考虑微元反应和宏观调控量的双重影响,构建高维变量曳力,捕捉微元内的传递反应变化,最后以多个复杂流化催化反应过程为应用实例进行模型验证。

赵立豪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个人简介:赵立豪,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航天航空学院流体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受邀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长期从事颗粒两相流相关研究,包括颗粒与湍流相互作用、纤维减阻、复杂颗粒动力学、主动颗粒等,在PRL、JFM、PRF、IJMF、PoF等流体力学及多相流权威期刊发表SCI文章50余篇。
报告题目:流体惯性力矩对壁湍流中非球形颗粒行为的影响
报告简介:非球形颗粒壁湍流研究在一些工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常认为当颗粒雷诺数小于1时流体惯性对颗粒力矩的影响可被忽略,本工作在椭球颗粒槽道湍流直接数值模拟中加入流体惯性力矩和Jeffery力矩,发现近壁处惯性力矩使颗粒取向趋于随机,在远离壁面区域使颗粒取向朝着最大阻力方向,展显了颗粒湍流问题中流体惯性力矩的重要性。

周强
西安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周强,198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和2010年分别从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气固两相流理论及应用、介尺度科学、反应器优化及放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化学工程和流体力学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9篇发表在化学工程顶级期刊AIChE Journal和流体力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上。编译书籍《计算流体力学入门》1部。入选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委会首届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第三届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多相流分会委员。
报告题目:气固两相流态化系统中的一种尺度无关的介尺度曳力过滤建模方法
报告简介:采用过滤建模方法,引入较模拟网格更大尺度的固含率作为新建模指标,提出了一种尺度无关的介尺度曳力过滤建模方法。先验及不同流型的后验表明该方法显著提升了粗网格模拟的预测性能。另外,本文还对介尺度曳力的物性修正效果,以及不同模型预测结果轴向分布相似但径向分布呈现显著差异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邀请报告人:

凡凤仙
上海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颗粒与两相流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2008年9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受邀在韩国庆熙大学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2013 年12月至2014年12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多尺度模拟研究所从事访问学者。先后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2016年参与获得中国颗粒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团队奖)一等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代表性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上。
报告题目:稀相气-固-液悬浮体中颗粒碰撞与凝并的随机模拟方法
报告简介:稀相气-液-固三相悬浮体中存在固-固、液-液、液-固颗粒间相互作用,并且随着颗粒相互作用引发颗粒碰撞和凝并,颗粒相态更为复杂、颗粒粒径范围更为宽广。针对该复杂颗粒体系,发展了一种适应性强的颗粒碰撞后凝并与反弹共存的随机模拟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细颗粒物声凝并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孔博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个人简介:孔博博士在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流体动力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在Rodney Fox教授,世界著名的化工过程强化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多年博士后研究。在加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之前,他是美国能源部艾姆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孔博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化学工艺/反应器工程,特别是那些涉及多相流的工艺过程,比如气液、液液和气固流。他对有关流体流动、热量/质量传导和化学反应的工艺过程拥有丰富的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经验。
报告题目:多分散颗粒流中分离和混合现象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报告简介:颗粒流的多分散性在实际应用中广泛存在,不同大小颗粒的分离混合现象是模拟关注的主要问题。采用EL方法在处理方法上比较直接的,但其存在计算量过大的缺陷。因此EE方法仍是反应器模拟的主力,但多分散性在数值方法和物理模型要比EL中要复杂。之前的研究中我们以开发数值方法为主,本文则讨论在物理模型方面闭合需求而开展的工作。

陈锡忠
上海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陈锡忠,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国家高层次海外引进人才,2010年及2016年分别从厦门大学和中科院过程所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欧盟玛丽居里计划资助下于爱丁堡大学及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回国前担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助理教授(博导),兼任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及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等期刊编委会成员,Particuology期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聚焦于化工及制药过程的数字孪生建模及多尺度优化,发展了一系列微观颗粒,多相反应器及全流程系统工程尺度关联模型,并与多家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及软件解决方案公司开展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产学研项目合作,由此积累了丰富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获得全球华人化工协会授予的未来化工学者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粗粒化及胶结离散元的颗粒多尺度数字孪生模型及其应用
报告简介:颗粒流体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工业生产中,基于离散元的多尺度仿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此系统的复杂行为,为生产研发过程提供有力的数字优化工具。本报告将首先分析及对比两大主流DEM商业软件中的颗粒离散元胶结接触力模型(PFC3D软件的平行胶结模型和EDEM软件的铁木辛柯梁胶结模型),并进一步地提出了统一化颗粒胶结接触的数学模型框架以及粗粒化的颗粒粘性接触力模型,最后将展示所发展建立的模型在典型化工制药中颗粒破碎等过程的验证以及在工业装备研发中的应用。

孙成珍
西安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孙成珍,副教授,博导,2014年博士毕业,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工作至今。紧密围绕纳米空间受限流体,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开发开展贯通研究,揭示了纳米空间受限流体传质特性、流动特性和输运性质等的纳米尺度效应及机制,构建了纳米空间内流体传质和流动特性的理论预测模型,应用于致密油藏高效开采技术和二维材料膜分离技术的开发。发表SCI论文50篇,撰写英文书籍章节2篇,研究成果被Nature论文引述为纳米孔传质特性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进展,被Sci. Adv.论文评价为“突破了限制”等,多次受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综述论文、观点和Science论文亮点述评等,多篇论文被EurekAlert!等网站专题报道。
报告题目:颗粒内部纳米孔隙受限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其理论建模
报告简介:在众多工业过程中出现的颗粒是多孔结构的并且孔隙尺度达到纳米量级,颗粒与外部流体之间涉及物质的交换,显著影响颗粒的能质输运特性。本报告先从纳米孔隙中受限流体的基本特性出发,详细描述纳米孔隙中受限流体输运特性与宏观流体的差异,并拓展经典流体力学理论实现受限流体的理论描述。同时,会讲解外部气体/液体是如何进入颗粒内部的纳米孔隙,并给出理论预测模型。最后,将列举一个由于气体在纳米孔隙中发生凝聚相变后出现的表面张力驱动输运新现象,能够完美地解释实验中发现的奇特规律。

孙婧元
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孙婧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与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14年获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学者称号,2017年任职浙江大学化工学院。主要从事多相流检测与智能信号分析、多相流反应器工程、烯烃聚合、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等方向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IChE J.、Chem. Eng. Sci.、Ind. & Eng. Chem. Res.、Chem. Eng. J.等化工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4篇,EI论文8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1件。获2015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6/10)、2020年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5/9)、2021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1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子课题、中国石化重点项目等。担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浙江省石油学会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责任编辑,以及国内外多个期刊的长期审稿人。
报告题目:聚烯烃反应器中催化剂颗粒的运动-反应耦合特性研究
报告简介:聚烯烃高性能化的最佳途径是时空微环境与反应/生长动力学在颗粒尺度的匹配。针对复合流型流化床,发现催化剂颗粒在快速生长期易在喷嘴和云区聚集,进一步建立复合流型与催化剂注入匹配的模型;针对立式搅拌釜,建立“平推流+双全混流并联”颗粒流动模型以描述催化剂扩散特性,结合反应动力学,提出进、出料优化方案。

王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王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相流动与传热,气固两相流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40余个国际期刊审稿人;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黑龙江省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等, 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出版科学专著一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报告题目:鼓泡流态化中气泡介尺度特征结构分析与建模
报告简介:气固鼓泡流化床反应器是应用流态化技术的重要装置,气泡作为其中典型的介尺度结构,深刻影响着反应器内非平衡、非线性的流动过程。对气泡的合理建模是准确预测鼓泡流化床反应器内流动过程的关键。本报告对含晕气泡影响的相间曳力分布特性展开研究,通过考虑局部特征结构的影响,构建了含晕气泡介尺度结构曳力模型。同时,为进一步刻画气泡演变造成的非均匀效应,报告提出了利用固相体积分数梯度识别气泡边界与修正相间曳力的方法。此外,报告对未来研究中如何更加全面且合理地描述气泡造成的非均匀效应提出了展望。

吴迎春
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吴迎春,博士,现任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内燃机学报》编委会特邀编委。2014.10-2017.12先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 CORIA、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布莱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能源动力领域多相流中离散颗粒相的先进激光测量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两机专项子专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军工研究院所横向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录用SCI论文80余篇,授权/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报告题目:相位光散射成像测量颗粒表面微纳缩胀与振荡
报告简介:液滴蒸发、气泡生长、非球形液滴振荡等现象过程中,颗粒表面存在微纳尺度缩胀,研究发现颗粒表面微纳尺度缩胀会使得颗粒光散射产生相移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位彩虹折射仪、相位粒子干涉成像技术、相位临界散射光成像技术等,并应用到了液滴瞬态蒸发速率、气泡瞬态生长速率、液滴表面张力与粘度的测量中。

张晨曦
清华大学
个人简介:研究方向围绕多相流反应工程展开,针对气固流化体系优异的流动性和传递能力建立了理性的认识,同时对多相反应器内气固流动的调变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在多相体系可压缩性与流动稳定性方面取得了系列初步研究成果。于2020年入职清华大学化工系,目前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工系-久泰集团流化合成气制芳烃研究中心副主任(2020)、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2020);入选2021-2023年度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2020年度“博士后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2020年度Particuology优秀审稿人,首届“中国化工学会博士论文奖”(2019),首届“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生论文奖”(2018),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8);先后主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基金(2021),沙特阿美国际合作基金(2021,2020),鄂尔多斯市科技重大专项(2021),内蒙古科技厅重大项目子课题(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2019),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特别资助(2019)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2018);共申请发明专利31项,审定授权15项。
报告题目:气固两相流的“超可压缩性”
报告简介:气固两相流因其既具有类似气体的优异流动性又得益于颗粒碰撞带来的优异传递能力而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围绕气固两相流优异流动性和传递能力的显著特点,抓住其与低温物理“超流”的相似性,提出气固两相流的“超可压缩性”,借鉴朗道准粒子模型建立描述气固两相流“超可压缩性”这一宏观量子效应的理论框架。在理解气固两相流“超可压缩性”特征的基础上,面向气固两相流相结构调控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实验建立颗粒相压力和密度的定量关系,并在深刻理解气固一维变截面流的噎塞与二维钝体绕流的类脱体激波现象的基础上,面向生产实践设计了一维多孔板和二维伞型构件,实现了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内气固相结构的精准调控。

张易阳
清华大学
个人简介:2013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颗粒动力学,先进核能中的气溶胶问题,微纳颗粒材料的气相合成等。主要成果包括复杂形状粘附性颗粒碰撞的有限元方法,反应流中纳米颗粒生成过程的聚并动力学和新型诊断光谱等。相关研究成果在Appl. Phys. Lett., J. Phys. Chem. C, Powder Tech.等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引500余次。曾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青年教师最高学术荣誉),Springer Thesis Award,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等荣誉。
报告题目:基于有限元模型的非球形粘附性颗粒碰壁过程研究
报告简介:非球形粘附性颗粒碰撞/碰壁过程由于几何条件复杂,局部变形、耗散、粘附等多个物理机制耦合,仅依赖传统分析方法难以获得速度恢复系数等重要参数。本报告将介绍基于有限元的粘附性颗粒碰壁新模型,通过在颗粒局部尺度解析粘附和动态耗散问题,实现了适应任意几何形状的粘附性颗粒碰壁过程建模,以及粗糙壁面等情形的研究。

张勇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张勇,副研究员,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201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博士后课题研究(合作导师:葛蔚研究员),现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多相流系统的动态多尺度建模与大规模并行计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石油2021年度创新课题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Renewable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并获中国煤炭学会2020年煤炭青年科技奖。
报告题目:气固两相流系统的动态多尺度建模研究
报告简介:气固两相流的密度差异大,气流和颗粒结构的耦合作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到达稳态并收敛。本研究根据这一特性在离散颗粒轨道模拟(DPM)中动态耦合亚颗粒尺度直接数值计算方法(DNS)求解气固相间作用力,建立DPM-DNS动态多尺度模拟方法,实现DPM与DNS方法的在线、实时、双向耦合,兼顾两种计算方法的效率和精度优点。

赵碧丹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赵碧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和2018年分别从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工作聚焦非均匀气固两相流系统的非平衡态统计力学分析及多尺度计算模拟研究。曾获首届“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生论文奖”(2018),“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优秀共青团干部”(2018),“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20),“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目前主持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主要参与面上项目和中科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A类自主部署项目;已在化工/流体力学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4篇(Chem. Eng. Sci. 10篇, AIChE J. 1篇, Phys. Fluids 2篇,J. Fluid. Mech. 1篇)。
报告题目:复杂气固系统的颗粒动理论
报告摘要:多分散性与非均匀性导致气固系统为一复杂、非平衡系统,为了封闭对应的连续介质模型,复杂气固系统的颗粒动理论依次精确刻画多组份体系中不同组份颗粒间相互作用机制、用双峰分布描述单组份颗粒处于非平衡稳态时的速度分布,拓展经典C-E方法构建多分散非均匀气固系统的固相应力、固固曳力、热通量及能量耗散率等本构关系。

赵彦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个人简介:赵彦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颗粒及多相流领域中多相流颗粒-壁面作用效应及流动特征的研究。现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量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Petroleum Science》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6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62篇,其中SCI 收录40篇(唯一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4/15篇),SCI他引574次,H=12, 发表专著1本(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公示发明专利7项(第一作者6项)。2020年获得国际学术期刊 《Petroleum Science》优秀编委奖;2019年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委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陈学俊奖”和“第十一届国际多相流测量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021年获“第8届中英颗粒论坛优秀青年报告奖”。2013年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报告题目:颗粒冲刷腐蚀多因素影响研究
报告简介:颗粒冲刷腐蚀是工业界长期困扰的问题,由于多相流动与酸碱环境相互耦合,导致材料失效(磨损与腐蚀)机理复杂,尚未被澄清。基于长期致力于颗粒-壁面碰撞后效应研究工作,考虑多因素影响,包括管道(涂层)材料、颗粒浓度、颗粒速度、冲击角度、离子浓度、环境温度、湍流强度、冲蚀样貌等,分析获得颗粒冲刷腐蚀的作用机理。

周业丰
湘潭大学/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个人简介:周业丰,现任湘潭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过程模拟与强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固定人员。200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学院,师从陈建峰院士、阳永荣教授、王靖岱教授。2018-2019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POLYMTL)进行为期近2年的博士后/访学研究,合作导师Jamal Chaouki院士。长期致力于多相流反应工程、反应器优化及过程强化等领域研究和技术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湖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及重要企业合作项目等10余项。在AIChE J、CES, IECR, CEJ等化工顶级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第一/通讯23篇,ESI高被引1篇,主封面文章1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多次受邀在AIChE/中国颗粒学会年会作特邀报告并担任分会主席。受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第32届传递现象国际研讨会执委会委员。与中石化、湖南海利、湖南巨发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部分研究实现了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荣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中国颗粒学会首届青年托举人才、湖南省青年化学化工奖、湖南省石油化工优秀工程师等荣誉。教书育人方面,承担《化学反应工程》等化工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毕业10余名),培养学生获湖南省/湘潭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校长奖特等奖、国家奖学金、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培养毕业生赴新南威尔士大学、浙江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府深造,或进入中石化/中化等优秀化工企业任职。
报告题目:多相流态化反应工程测量表征、模拟优化及过程强化
报告简介:申请人围绕多相流态化反应工程及过程强化,采取“多尺度表征-耦合模拟分析-反应器强化应用”研究思路开展工作:融合声-压-电等测量技术并结合多尺度分析,建立了多尺度/多层次结构表征理论开展多相流态化反应工程研究分析;揭示了液体架桥/蒸发耦合作用对持液气固流化床中多尺度结构及特性的调控机制,提出了多温区流化床模型并应用开发了多温区共存新工艺,实现了工业聚合过程及产品的双重强化;基于相关流态化理论及研究进展,揭示了多区流态化反应器多区域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流动-传递-反应耦合特征,服务相关工业化工过程/产品强化。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1)多相流态化多尺度/多层次结构表征和解析理论建立、(2) 复杂多因素耦合流态化反应器的模拟优化、(3) 多相复杂流态化工业反应过程强化及产品强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