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开发、制备与三相流态化

发布时间:2023年8月7日
颗粒开发、制备与三相流态化
分会场召集人:刘明言,杨宁
秘书: 姚秀颖
 
主题报告
 
杨宁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杨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介尺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年和1999年分别获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于中科院获化学工艺博士学位。曾于法国图卢兹流体力学研究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及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过程工业多相反应器及多相流设备的多尺度模拟优化及工程应用、流态化和多相流反应工程、矿物加工和综合利用过程与工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及埃克森美孚、巴斯夫、道达尔、联合利华、英国石油、必和必拓等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如结晶、萃取、乳化设备、费托合成反应、聚烯烃等工艺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2012年获首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第十六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4年获中国青年颗粒学奖,2015年获杰出亚洲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奖,是国际化学反应工程大会(ISCRE)、国际气液和气液固反应器大会(GLS)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溶胀颗粒的流态化与环管反应器优化 
 
 
王铁峰
清华大学
个人简介:王铁峰,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洁能源化工、多相流反应器和非均相催化。在Chem、ACS Catal.、AIChE J.、Nano Lett.、Chem. Eng. Sci.等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1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件,2020-2022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化工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贡献突出奖。
报告题目:乙炔液相选择性加氢新工艺及浆态床反应器研究
报告摘要: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是石油化工中重要的反应过程,也是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经乙炔制乙烯新路线的关键步骤。本文针对高浓度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反应体系的特点,制备新型催化剂,提出并开发液相加氢新工艺。通过引入溶剂,一方面减少过度加氢生成乙烷,另一方面降低C4和绿油的生成,两者发挥协同效应,大幅提升乙烯选择性性和收率。在96%乙炔转化率条件下,获得了92%的乙烯选择性,远高于气固相选择性加氢的70%。针对液相加氢新工艺所采用的浆态床反应器开展研究,考察气含率、气液传质和颗粒分布行为,研究操作条件和体系物性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建立CFD-PBM耦合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为液相选择性加氢新技术开发打下基础。
 
臧渡洋
西北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臧渡洋,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翱翔青年学者,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2018年度),国际先进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奖章获得者(2021年度),南京市企业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先后获得了西北工业大学吴亚军优秀青年教师、西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目前研究方向为软物质物理与复杂流体,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液滴动力学及其操控、复杂流体润湿与毛细现象、界面流变、软物质相变行为等。近年来在国内外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Physics Reports, 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 部,受邀撰写专著章节2 章,曾担任Physics of Fluids等期刊的客座编辑,目前担任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EPJ E)期刊编委和Soft Matter 顾问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微纳米颗粒在流体界面的吸附、铺展及其力学-化学-生物学特性
报告摘要:微纳米颗粒在热力学和毛细力等跨尺度作用驱动下,可吸附于流体表面并沿界面扩散与铺展,从而形成颗粒-流体复合界面。这是一种在自然界和工业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研究这种流体表面的2-D分散机制对理解胶体颗粒的分散、界面组装及其相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探索了颗粒润湿性、初始速度、液体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颗粒界面铺展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颗粒铺展的表面张力驱动机制。报告还总结了颗粒在流体界面的其它吸附现象以及由此构成的一系列软物质/材料,探讨了颗粒-流体复合界面的力学-化学-生物学特性,揭示了颗粒-流体复合界面在相关软物质中的独特作用机制,展望了颗粒界面吸附在空气净化、细胞培养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尧超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尧超群,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化所张大煜青年学者,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微化工技术研究,包括多相流与传递过程基础、过程强化和外场强化等。已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包括一作/通讯AIChE J、Chem Eng Sci、Chem Eng J论文20余篇,曾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中科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等荣获或奖励。
报告题目:超声微反应器:传递过程基础与应用
报告摘要:

(功率)超声是一种典型的外场强化手段。传统反应器中,声场和流场分布不均匀且动态变化难以控制,导致大多数声化学过程的能量效率低、重复性差、放大困难, 限制了超声在化工行业的广泛应用。微通道尺寸远小于超声波长(波长为cm量级),通道内的声场分布十分均匀。将微通道设备和超声结合,为声场的调控难题提供新的契机。

微通道中空化气泡存在体积、振动和瞬态振动三种振动模态。研究发现了形状振动模态下的新型“空化气泡穿梭致乳机制”:气泡夹带液膜在异相间穿梭,使液膜破碎并形成粒径均一的细油滴(1~3 微米),在同等能量效率下液-液传质系数可再提高1-3 倍。将这一机制应用于低浓度弱双亲性分子的分离与富集,通过微米液滴界面吸附双亲分子,无需特殊萃取剂/吸附剂即可实现数倍至百倍的富集[1]。

针对均相混合过程,研究发现瞬态振动模态最有利于混合强化。此外,在溶剂-反溶剂体系中,气泡群存在阵列和团簇模式,二者的混合特征行为存在明显不同。超声作用下,混合时间可减小至10-200 ms,极大地促进了反溶剂法合成乳液和结晶等过程[2]。基于超声微混合强化和空化气泡异相成核强化,突破了溶剂-反溶剂法阿司匹林结晶理论诱导时间限制,将诱导成核时间降低至毫秒级。

 

马永丽
天津大学
个人简介:马永丽,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研究方向:多相流反应工程、多相流化床反应器介尺度建模及数值模拟、绿色高效微型流化床反应器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的传热强化与污垢控制。
报告题目:气液固流化床内流动结构的多尺度调控、测试及挑战
报告摘要:气-液-固流化床在过程工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内部流动结构存在时空动态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如低尺度行为导致的更高尺度的结构突变导致的放大效应,制约着该类反应器的产业化应用。基于此,开展以介科学理论为研究指导,构建气液固流化床内流动结构的多尺度调控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引入介、微尺度的气泡以及颗粒加速度,量化了多相流动系统的非线性非平衡性的行为特征,构建了全局流动介尺度机理模型。同时,耦合尾涡夹带理论、颗粒沉降和扩散理论以及径向速度梯度分布规律,构建了气液固膨胀床和循环床的轴向和径向介尺度机理模型,量化了操作条件对颗粒团的空间行为的影响规律。此外,开发了多相流图像处理方法,有效抑制了景深外颗粒与气泡表面的颗粒反光,提高了边缘模糊、对比度低的气泡以及重叠颗粒的计数精度。但是多相流动结构的多尺度调控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如,气泡与颗粒的相互作用、气泡的非直线型的上升轨迹对气泡聚并和破碎行为的影响等,仍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邀请报告
 
 
夏宇飞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夏宇飞博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材料与生物剂型研究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基于临床批准材料的疫苗佐剂与递送系统研究,先后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SCI权威期刊发表12篇。先后主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从0到1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等。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中科院青促会、中科院青年研究团队、北京市托举计划(免疫学会)等,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吴瑞奖学金、中国化工学会/京博优秀博士论文金奖、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以及国际疫苗协会等多项奖励。
报告题目:Pickering 乳液疫苗佐剂与体内递送过程研究
报告摘要:佐剂是新型疫苗成功研发的关键。但现有佐剂研究仍存不足,如分子佐剂多与抗原简单混合,缺乏递送设计,仍存在给药量大,靶向性低等问题;颗粒佐剂多借鉴抗肿瘤药物载体,缺乏针对免疫过程的理性设计,且多基于刚性颗粒,难重现以上过程,限制佐剂效果进一步提升。为此,本文将化工常用的颗粒稳定的乳液(Pickering乳液)用于疫苗递送,创建了模拟病原体柔性和递送过程的新佐剂,克服了刚性颗粒佐剂的缺陷。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揭示了Pickering乳液佐剂独特的表面“限域空间”促进细胞摄取的微观过程,成功模拟了病原体的可变性和流动性,以此构建的禽流感及肿瘤疫苗免疫效果远优于已有疫苗。相关柔性佐剂研究有望为疫苗佐剂新系统的理性构建提供新策略和新机制。
 
龙姗姗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个人简介:龙姗姗博士于诺丁汉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nanoHeat Lab,从事高功率密度三相牵引变频器的先进冷却管理研究方向,后于2022年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气液固三相鼓泡反应器内气泡与固体粒子的动力行为、气固间相互作用以及气泡、固体粒子对液相湍流的调制作用。现为宁波诺丁汉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广泛,聚焦于机翼设计及其空气动力学性能优化;介尺度多相流紊流大涡模拟;流固耦合热管理,发表sci顶刊论文十余篇。
报告题目:Effect of added mass stress in the LES modelling due to mesoscale turbulent eddy-bubble interaction in bubble column bubbly flows
报告摘要:In 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modelling of bubble column bubbly flows, the filtered fluctuations can be interpreted as turbulent eddies that exist in the flow while their scale is usually in the order of Taylor scale or may be appropriately referred to as mesoscale in comparison to Kolmogorov scale (microscale) eddy. The impact of such mesoscale turbulent eddies on bubble dispersion has been considered by introducing the so-called turbulent dispersion force in the modelling.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e inclusion of the Sub-Grid-Scale-added mass stress (SGS-AMS) term in the LES modelling on bubble dispersion in the bubble column bubbly flows has not been well addressed and assessed. It can be postulated that the filtered mesoscale turbulent eddies in the front region of the rising bubbles in the bubble column would generate local fluctuations while such fluctuations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bubble transport and dispersion, leading to the bubble continuous deformation, bubble oscillation and mesoscale turbulent eddy-bubble interaction. When applying the LES for modelling bubbly flows,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usually just consider the interfacial momentum exchange terms contributed from the filtered drag and non-drag forces that are modelled as the lift force, added mass force and turbulent dispersion force. These forces a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resolved quantities of the flow (mean or filtered variables) but this treatment approach may underestimate the effect of unresolved SGS fluctuations (AMS) on the bubble dispersion and interfacial mass transfer. This work will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of including adequate SGS-TDF and SGS-AMS models in Eulerian-Eulerian LES modelling when mimicking the bubble transport in the bubble column. By using Euler/Euler LES modelling with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bubble-eddy interactions on the SGS turbulent dispersion and added mass stress models, the improvement in the prediction of bubble dynamics was apparent based on the bubble axial velocity and bubble volume fraction profiles. This may indicate that the modified SGS-TDF and SGS-AMS models may play an equivalent role in manifesting the bubble fluctuating motion predicted by using Euler/Lagrange LES modelling approach but with the stochastic dispersion model [1].
 
 
徐晓萍 
天津农学院 
个人简介:徐晓萍,主要从事多相流强化传热与振动以及天然产物提取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2篇、教改论文6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3次,在全国学术会议做报告3次。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委局级项目3项,参加完成国家基金4项,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4部。近三年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项、市级2项、校级1项。
报告题目:汽-液-固流化床振动行为研究
报告摘要:汽-液-固三相流化床蒸发装置及技术因具有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效果而已经在卤水蒸发制盐、中药提取浓缩和化工废水预处理等领域得到工业应用。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的加热室是一个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等发展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振动问题仍是面临的十大挑战之一。因此,开展汽-液-固三相流化床蒸发器中加热管的振动行为的研究,对于拓展流化床蒸发器的工业应用范围、完善流化床蒸发器的工业设计和操作运行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针对加热管基于Hamilton原理和流体力学理论等(模型坐标示意图如图1所示),建立了描述管内伴有汽-液-固三相沸腾流动的两端固支单根石墨加热管蒸发器的振动控制方程。在建立的数学模型中,应用混和相流动模型处理多相流参数;应用Galerkin(伽辽金)数值分析方法将振动方程进行离散化和线性化,利用Modality(模态)法求解管子固有频率,由MATLAB软件计算;利用牛顿插值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利用Wolfram Mathematical 软件对模型推导过程进行验证;考察了流动参数对管子振动行为的影响,如图3所示。数值计算的主要结果为:管内的临界流速为0.81 m/s,当流速在0.81-1.15m/s之间时,管子处于分叉振动;当流速超过1.15 m/s,管子发生颤振;管长对管子的振动行为影响最大;管子的固有频率随着气含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固含率的增加而减小。

Fig. 1 Schematics of co-ordinate systems for the physical system of a graphite tube with the internal vapor-liquid-solid boiling flow.

Fig. 2 The sensitivities of control objectives corresponded to different parameters.

Fig. 3 Natural frequencies of graphite tube vibration with vapor-liquid-solid boiling flow velocity at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of 2.4 mm and solid holdup of 1%.

为进一步研究加热管振动情况建立了实验装置,加热管的材质为石墨,长度为 L=1.1 m,外径为 Do=37 mm,内径为 Di=25 mm。液相工质为蒸馏水,固体颗粒为玻璃球。玻璃球密度为 2500 kg·m-3,平均粒径为 2.4 mm,导热系数为 1.0932 W·m -1·K -1,比热为 0.67 kJ·kg-1·K -1。管外部中间位置设置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采样频率5 kHz。测得了管内伴有三相沸腾流的石墨加热管中间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时间序列,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结合压降实验数据,分析了管子的固有频率以及流体激振状况。实验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有:在汽-液两相流中加入固体颗粒,管子的振动加速度振幅显著增加,且随着固含率的增加而增加,管子的固有频率略有降低;压降数据分析得到了流体的激振频率,模型计算表明,在该流体激振频率下,如果管子受流体振动产生共振,流体的速率是0.80 m/s,低于临界流速,但很接近临界流速。

伴有汽-液两相沸腾流动和汽-液-固三相沸腾流动的石墨加热管的振动加速度行为非常复杂,显示出非线性特性和多尺度现象。对所测的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了非线性分析,研究了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多尺度混沌特性,不同固含率和加热蒸汽压力下的自相关系数均随时间延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系统具有混沌特征。随着固含率和加热蒸汽压力的增大,振动加速度信号吸引子尺寸逐渐增大(图4)、关联积分曲线向着超球半径r增加的方向偏移。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动沸腾混沌系统具有关联维多值现象。一是由整个管子振动或者循环流体产生的低频宏观尺度(macro-scale)运动;二是由大气泡引起的中频介尺度(meso-scale)运动;三是由固体颗粒以及小气泡的高频微尺度(micro-scale)运动。

Fig. 4 Attractor phase place maps of reconstructed vibration acceleration signal of a graphite tube with multiphase boiling flows at varied solid holdups and steam pressure p of 110 kPa. (a)β=0.0%; (b)β=0.5%; (c)β=1.0%; (d)β=1.5%; (e)β=2.0%.    

本文研究不仅从机械学科角度考察管子在无横向流动条件下振动形成的机理和原因,还通过振动加速度信号对系统的混沌特性进行了分析,可为汽-液-固三相流化床蒸发装置的设计、操作和控制等提供基础理论指导。

 

王浩亮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王浩亮,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多相反应器内混合、传递过程的原位测量、数学建模、数值模拟,以及工程设计和放大。相关工作在AIChE J、CEJ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6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开发等项目6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完成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报告题目:三相化工反应器非均相特性测量技术
报告摘要:

气-液-液、气-液-固等三相反应器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等领域。三相反应器中两种分散相颗粒(气泡、液滴、固体颗粒)间及与周围连续相流体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颗粒往往还伴随聚并、破碎等界面拓扑结构变化,使得三相反应器内部呈现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流动状态的多样性。对该时空非均相特性进行准确描述是三相反应器定量诊断分析、高效设计及优化放大的必要基础[1]。近年来CFD模拟在辅助反应器设计和工程放大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三相反应器模型而言,要提高模型的通用性,需要借助于实验测量技术深入认识两分散相颗粒动力学;同时,要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也需依赖局部流体力学实验数据[2]。

本文总结了目前三相化工反应器所用的测量技术,并根据测量原理信号转化与否将测量方法分为间接测量法和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包括探针类、层析扫描类、放射粒子追踪类、超声类;直接测量法包括非侵入式图像法和侵入式图像法。随后具体分析了各类间接测量方法的测量原理及优缺点,并指出其在三相体系测量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测量准确度低,二是仅能测量部分流体力学特征数据,尤其以光纤探针法为代表,固体颗粒与探针的相互作用使得该方法无法有效区分气、固两种分散相态[3](见图1)。与间接测量法不同,直接测量法可对三相体系进行图像捕捉,理论上可实现三相体系特征信息的准确、同时测量(见图2)。但作为光学方法,面临暗颗粒(如气泡)无法清晰拍摄、多分散颗粒相互遮挡等实际拍摄问题以及两种分散相图像灰度不均、信息分离困难、颗粒阻挡重叠等三相图像识别问题,论文分析了上述挑战并提出了对应的策略。最后,论文对三相测量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蔚玲 
南京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李蔚玲,女,工学博士,副教授。2009年获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6年获东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6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气液固鼓泡床流动特性与数值模拟,气液固反应器流动与反应特性,直接液相矿物碳酸化固定CO2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报告题目:气液固鼓泡床中电石渣矿化固碳流动与反应特性 
报告摘要:本报告介绍了气液固鼓泡床反应器在液相矿物碳酸化固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展示了碱性固体废弃物电石渣在该反应器中的流动与反应特性。实验搭建了0.1 m×0.03 m×1 m的准二维气液固鼓泡床,报告重点介绍了重要操作参数液固比(5 mL/g-50 mL/g)、表观气速(0.0041 m/s-0.205 m/s)和CO2浓度(10%-50%)下,CO2-H2O-电石渣三相系统的流动特性和反应特性,其中流动特性包括流型、气含率、气泡特性、气液相界面积和床层压降等,反应特性包括电石渣碳酸化效率和固碳量。报告给出该三相体系中流动、传质和反应潜在的相互作用机制,并给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重要日期
会议日期:
2023-08-11至2023-08-13
投稿日期:
2023-03-01至2023-06-30
审稿日期:
2023年6月23日至2023年7月9日
早鸟票截止:
2023年7月7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