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王治宇——2020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1年1月8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人物简介

王治宇,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洪堡学者、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第十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工作聚焦于碳基电化学功能材料的多尺度微纳结构精细化设计方法学,及其在电化学反应驱动的离子/小分子存储与转化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锂二次电池、电解水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论文SCI他引11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H因子48。获2019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青年科技奖、大连市青年科技奖等科研奖励。任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学术刊物Scientific Reports编委、Rare metals编委、《材料工程》青年编委、《航空材料学报》青年编委、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等学术兼职。

 

成果简介

获奖人围绕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针对高效清洁能源技术中的材料瓶颈难题,以实用化的电化学储能与小分子活化催化应用为导向,针对限制其关键核心微纳颗粒材料应用的系列瓶颈难题,从分子-微观-介/宏观之多尺度层面触合分子工程、表界面工程、物理外场协同与强化等技术原理,“因材制宜”地系统探索了新结构碳基能源颗粒材料的多尺度微纳结构精细化设计与调变方法学,建立了基于分子工程的碳基纳米颗粒材料之可控定向构筑新策略与宏量合成工艺新方法,相关工作获2019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发展了基于表-界面工程策略的碳基微纳颗粒微-介尺度界面结构与功能调控新方法,提出了基于中空结构工程调控提升储能电极使役性能的普适性理论,发展了适用于多物种、多参数复杂电化学反应环境的多功能协同催化界面新体系;开发了基于物理外场协同与强化的纳米颗粒三维空间织构与表观性质功能调变新技术,基于结构位阻工程机制解决了高表面能微纳颗粒自发团聚严重限制加工应用性能的基础关键难题。研究工作为应用于锂二次电池、水氧小分子活化转化等前沿领域的新结构、高性能电极材料、电催化剂创制提供了创新性平台性技术方法。

 

青年颗粒学奖

奖项介绍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是中国颗粒学会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在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卓越青年科技人才。

 

奖项历史

199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郭慕孙院士将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全部奖金(10万港元)和一些积蓄(5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颗粒学会,作为"青年颗粒学基金",并建议设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旨在鼓励颗粒学领域内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人才成长。

1997年,中国颗粒学会利用"青年颗粒学基金"设立了"青年颗粒学奖"。

2002年起,"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的评选与中国颗粒学会每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同步进行,奖励从事科学研究和在企业工作的青年同志若干名,奖项的颁奖仪式在年会大会上举行。

2007年8月,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成为国家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已经逐步得到本领域专家、企业,特别是青年学者的认可,申请参加该奖项评选的人逐渐增加,涉及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

 

“青年颗粒学奖”申报条件:

1. 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科学道德;

2.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在颗粒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新发现、新突破,或取得阶段性或系统性创新成果,推动了学科发展;
2) 在颗粒学相关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取得独创或革新性技术突破,对国民经济或国家战略需求具有突出性实质贡献;
3) 在颗粒学相关科技普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

3. 上述成果应在国内取得,候选人应为科研成果的首要贡献者。做出成果时一般≤40 周岁,申报时一般≤42 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