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军——2020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1年1月6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李卫军,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研究方向:大气气溶胶单颗粒
获奖经历: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20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奖金奖,2020
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环境化学奖, 2019.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之普通本科自然科学类, 2014.
第三届中国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 2013.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2.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1.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0
成果简介
申请人一直专注于极端污染天气条件下(如:灰霾和沙尘暴)气溶胶单颗粒的理化特性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研究,国内率先建立了透射电镜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等多种技术联用的单颗粒分析方法,且将该方法与全样分析和模式模拟结合创建了气溶胶理化特性分析体系。自主研制了适用于地面、高山和飞机等不同观测平台的气溶胶单颗粒采样器及其附属装置,结合自主搭建的颗粒物吸湿系统装置开展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地面灰霾的形成机制、气溶胶—云的作用过程以及颗粒物的老化机理,系统地探讨了区域灰霾形成的大气化学机理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与人类健康效应评价。
申请人以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40余篇:Science Advances 1篇、大气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10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Letter) 5篇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篇,SCI他引1000余次,H指数28。出版中英文专著1部(第一作者)。申请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1项已产业化);目前为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Atmosphere的编委。
申请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具体如下:
(1) 技术攻关:自主研制了气溶胶单颗粒采样器与实验模拟装置
申请人自主设计了适用于地面、高山和飞机等不同观测平台的气溶胶单颗粒采样器及其附属装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第一发明人5项,已产业化1项)。在高山站点和飞机观测灰霾大气颗粒垂直分布特征、颗粒物老化以及云凝结核理化特征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主研制的“一种单颗粒采样器”已经产业化,被国内50多所高校与研究所的同行使用,促进了国内气溶胶单颗粒研究的发展。自主建立的单颗粒吸湿系统装置已成功通过室内实验的验证并应用到相关研究。
(2) 方法创新:集多种方法建立了单颗粒分析方法及其理化特征分析体系
申请人自主建立了多种电镜技术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联用的单颗粒分析方法,率先将电镜观测气溶胶单颗粒分析方法与大气在线监测、卫星数据分析和模式模拟计算结合用于构建气溶胶单颗粒理化特征分析体系(Li et al., 2017, SA)。通过计算方法改良与软件编译突破,自主建立了单颗粒形貌特征和混合状态的光学模拟计算新方法及其研究体系,并将该方法与气候模式模拟分析结合,用于揭示不同老化程度黑碳颗粒物的吸收效应及其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图1)。为气溶胶单颗粒的理化特性、混合状态及其光学特性分析提供了完善的方法体系与可靠的技术支撑。
图1 黑碳颗粒的分形维数Df受包裹层厚度及其相态变化影响(Yuan et al., EST, 2019)
(3) 推进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的理论发展
系统地揭示了(灰霾和沙尘暴)气溶胶单颗粒的理化特性、内部混合特征及其来源示踪,建立了不同来源(20余座城市及郊区)、不同背景(内陆、沿海、高山和高空等)的气溶胶单颗粒(形貌—成分—来源)信息数据库,为判别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与关键科学依据。从微观尺度上证实了“铁酸溶”假说(图2),为大陆污染地区人为排放的铁在“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模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评价大气中金属颗粒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以及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等影响提供直接科学证据。
图2生物可利用的铁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概念图(Li et al., SA, 2017)
青年颗粒学奖
奖项介绍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是中国颗粒学会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在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卓越青年科技人才。
奖项历史
199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郭慕孙院士将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全部奖金(10万港元)和一些积蓄(5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颗粒学会,作为"青年颗粒学基金",并建议设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旨在鼓励颗粒学领域内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人才成长。
1997年,中国颗粒学会利用"青年颗粒学基金"设立了"青年颗粒学奖"。
2002年起,"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的评选与中国颗粒学会每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同步进行,奖励从事科学研究和在企业工作的青年同志若干名,奖项的颁奖仪式在年会大会上举行。
2007年8月,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成为国家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已经逐步得到本领域专家、企业,特别是青年学者的认可,申请参加该奖项评选的人逐渐增加,涉及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
申报条件
“青年颗粒学奖”申报条件:
1. 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科学道德;
2.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在颗粒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新发现、新突破,或取得阶段性或系统性创新成果,推动了学科发展;
2) 在颗粒学相关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取得独创或革新性技术突破,对国民经济或国家战略需求具有突出性实质贡献;
3) 在颗粒学相关科技普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
3. 上述成果应在国内取得,候选人应为科研成果的首要贡献者。做出成果时一般≤40 周岁,申报时一般≤42 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