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闫子涵——2020年度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1年1月6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闫子涵,男,1989年7月生,吉林省临江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6月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公派联合培养。现工作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系,所在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流反应器开发、流态化技术、多相流传递与分离。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拔尖人才基金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获奖论文简介: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内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及结构优化
指导老师:卢春喜、毕晓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针对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存在的油剂接触不均、易结焦等实际工程问题,从理论上对射流-多相流耦合流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油剂逆流接触进料新构型。结合大型冷模实验与理论分析,考察了新型结构内射流与多相流的混合机制。

 

主要创新点:
1. 建立射流流线模型,可预测混合流场内射流的发展轨迹。
2. 提出射流混合区长度的确定方法,引入流场恢复指数定量描述射流扩散特征。
3. 提出混合流场内颗粒聚团的确定方法,分析气固动态混合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揭示了新结构的油剂混合强化机制并获得其主要优势:缩短射流混合区长度约1/3;在短时内实现混合流动由近似全混流到近似平推流过渡;在动态混合过程中,颗粒聚团显著减少,可促进油剂充分接触。分析结果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新结构在一套吡啶碱合成反应器中成功应用,转化率和选择性显著提高。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奖项介绍
为推动中国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调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年人才成长,中国颗粒学会特设立“中国颗粒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旨在奖励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中取得突出进展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申报条件
1. 在颗粒学及其相关科学前沿取得突出进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领域先进水平,或研发成果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
2. 论文成果主要内容已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3. 论文作者在评选年度以前的三个学年度内、在国内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学位;
4. 论文答辩前已获得副高级(含)以上职称的作者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涉密的博士学位论文,不参加评选;
5. 每篇博士学位论文只可申报 1 次,已申报过的论文不再参加评选。